当前位置>首页>公司新闻
防火封堵总出隐患?施工中这 3 个盲区不解决,火灾时等于 “没封”
防火封堵作为建筑火灾防控的 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能否有效阻止火焰、烟气蔓延。然而,在实际施工中,诸多技术细节与质量控制环节常被忽视,成为火灾隐患的 “缺口”。尤其是环形间隙大小不同的贯穿孔口(如电缆、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处),施工工艺的差异直接影响封堵效果。防火封堵厂家将系统拆解施工中的关键要点,为规范施工提供实操指南。
一、易被忽视的共性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盲区
防火封堵施工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“火灾时不脱落、不失效,正常使用时不影响管线功能”,但以下环节常因重视不足导致隐患:
基层处理的 “隐蔽工程” 陷阱。多数施工团队直接在未清理的基层上施工,殊不知混凝土表面的浮灰、油污,或金属管道的锈蚀层,会导致封堵材料与基层粘结力下降 30% 以上。正确做法是:用钢丝刷清除混凝土表面杂物,用砂纸打磨金属管道锈迹,必要时涂刷界面剂(如硅酸盐类界面剂),确保粘结强度≥0.6MPa(可通过拉拔试验验证)。对于穿越防火分区的管线,还需检查管道与孔口的间隙是否均匀,若偏差超过 10mm,需用防火砂浆找平后再施工。
材料适配性的 “错配风险”。不同材质的贯穿物(如塑料管道、钢质电缆桥架、铜质管线)对封堵材料的兼容性要求不同:塑料管道受热易收缩,若使用刚性封堵材料(如防火砖),易因热胀冷缩产生裂缝;钢质管道导热快,需搭配隔热性能优异的材料(如复合防火板),否则高温会通过管道传导引燃另一侧。施工前需要核对材料说明书,例如:PVC 管道应选用柔性防火密封胶(延伸率≥250%),钢质管道需配套防火隔热毡(导热系数≤0.03W/(m・K))。
厚度与密度的 “偷工减料”。部分施工为节省成本,将封堵材料厚度缩减至标准的 60%-70%,导致耐火限大幅下降。根据 GB 23864-2023 标准,不同耐火等级要求的封堵体厚度明确:耐火限 1 小时需≥50mm,2 小时需≥80mm,3 小时需≥120mm。同时,松散材料(如阻火包)的堆砌密度需≥1.2g/cm³,若采用 “空心堆砌”,火灾时会因材料坍塌失去封堵作用。施工中应使用直尺量测厚度,用密度计抽样检测松散材料密实度。
二、环形间隙较小(≤50mm)贯穿孔口的施工流程与注意事项
此类孔口常见于电缆束、细管径管道穿越场景,施工难点在于材料填充的密实性与密封性:
五步标准化施工流程:
间隙测量与清理:用卡尺测量管道与孔口的环形间隙(取上、下、左、右四点平均值),确保偏差≤5mm;用高压吹扫间隙内的灰尘、碎屑,避免杂质影响材料粘结。
柔性材料填充:选用防火密封胶或弹性防火封堵模块。若用密封胶,需采用专用注射枪沿间隙圆周均匀注射,确保胶料充满间隙且与管道、孔口壁紧密接触,注射后用刮刀修整表面,使胶料与基层齐平;若用弹性模块,需根据间隙尺寸裁剪模块(预留 5% 压缩量),采用 “层层嵌套” 方式填充,相邻模块接缝处用密封胶密封。
固化与养护:密封胶需在 23℃±2℃环境下养护 24 小时(低温环境需延长至 48 小时),养护期间禁止触碰管道或震动基层;弹性模块安装后需静置 12 小时,确保模块与间隙充分贴合。
密封性能检测:用肥皂水喷涂封堵表面,将压缩空气(压力 0.1MPa)通入管道与孔口间隙侧,若未出现气泡,说明密封合格。
标识与记录:在封堵体外侧粘贴耐火限标识(如 “1h”“2h”),记录施工日期、材料型号、检测结果,存入工程档案。
三大注意事项:
禁止使用水泥基材料(如防火砂浆)封堵塑料管道间隙,避免材料硬化后因管道热胀冷缩产生裂缝;
多根电缆并行穿越时,需先将电缆束绑扎成整体,在电缆间隙内填充防火密封胶,再处理外周环形间隙,防止火焰从电缆间缝隙蔓延;
施工环境温度低于 5℃时,需对密封胶进行预热(40℃±5℃),避免因材料粘度增加导致填充不充分。
三、环形间隙较大(>50mm)贯穿孔口的施工流程与注意事项
此类孔口多见于大管径管道、风管穿越场景,施工需兼顾结构稳定性与耐火完整性:
六步强化施工流程:
孔口加固处理:对混凝土孔口边缘进行凿毛处理(深度≥5mm),涂刷界面剂;若孔口为轻质隔墙(如石膏板墙),需在孔口四周加装钢质边框(厚度≥3mm),用膨胀螺栓固定(间距≤300mm),增强孔口抗冲击能力。
龙骨框架安装:沿孔口圆周安装钢质或防火塑料龙骨(截面尺寸≥50mm×50mm),龙骨与孔口壁用螺栓固定(拧紧扭矩 30-35N・m),确保框架与孔口同心(偏差≤10mm)。
防火板材围合:选用防火板(耐火限≥1.5h)沿龙骨框架围合,板材接缝处用防火密封胶密封,板材与管道之间预留 10-15mm 间隙(用于柔性填充)。
核心区域填充:框架与管道之间的环形区域,采用阻火包与防火密封胶组合填充 —— 先在底部铺设 20mm 厚防火密封胶,再逐层堆砌阻火包(每层错缝排列),堆砌高度与框架齐平,最后在顶部覆盖 10mm 厚密封胶,确保无空隙。
抗位移测试:用推拉力计沿管道轴向施加 500N 力,保持 1 分钟,若封堵体无明显位移(≤2mm),说明固定合格。
热循环验证:对金属管道,需进行 - 20℃至 80℃的热循环测试(10 次循环),测试后检查封堵体是否出现裂缝、脱落,若有问题需重新施工。
四大关键禁忌:
严禁用泡沫塑料、岩棉等非防火材料作为填充核心,此类材料遇火会迅速燃烧或收缩,丧失封堵功能;
风管穿越时,需在封堵体内侧加装防火阀(与封堵体距离≤300mm),避免火焰通过风管内部传播;
框架固定螺栓不得穿透防火分区两侧的墙体或楼板,防止形成新的火灾蔓延通道;
大间隙封堵体外侧需设置金属防护网(孔径≤10mm),防止外力撞击导致材料损坏。
四、保障封堵组件长期稳定的六大措施
无论何种间隙类型,施工后需通过以下措施确保组件在正常使用与火灾条件下不脱落、不变形:
动态荷载控制:对有振动的场所(如水泵房、风机房),封堵体与管道之间需加装弹性缓冲层(如硅酸铝纤维毡),缓冲层厚度≥10mm,降低振动传递对封堵体的影响;
定期维护计划:每半年检查一次封堵体,查看是否有裂缝(宽度>0.5mm 需修补)、密封胶老化(出现龟裂、硬化需更换)、模块松动(重新压实并补胶);
温度监测:在靠近高温管道(如蒸汽管道)的封堵体外侧粘贴温度感应片,当环境温度超过 60℃时,需增加隔热层(如气凝胶毡),避免封堵材料因长期高温失效;
管线变动管理:若需新增或更换穿越管线,需先拆除原封堵体,施工完成后按原标准重新封堵,禁止在原封堵体上直接开孔,防止破坏整体完整性;
耐火限复核:对使用超过 5 年的封堵体,抽样进行耐火性能测试(按 GB/T 9978.1 标准),若耐火限下降超过 20%,需整体更换;
应急预案:制定封堵体破损后的应急修补方案,储备备用材料(如速固型防火密封胶、应急阻火包),确保突发的情况下 30 分钟内完成临时封堵。
防火封堵施工的 “藏在细节里”,从基层清理到材料选择,从间隙填充到后期维护,每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在火灾时酿成大祸。施工团队需摒弃 “重形式、轻实效” 的心态,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,针对不同间隙类型采取差异化工艺,方能让这道 “防火屏障” 真正发挥作用,为建筑安全筑牢防线。